ITValue社區

迎戰IBM 浪潮是否做好準備?

作者:ITVALUE / 日期:2014-06-12

根據Gartner最新數據顯示,第一季度中國服務器市場本土廠商份額大幅增長。國產廠商浪潮為第一季度出貨量達到80929臺,同比增長288.7%。華為在全球出貨量也同比增長61%。與此同時,美國廠商的份額明顯下降,IBM、HP和戴爾市場份額從2013年同期的49%降至38%,其中IBM X系列服務器的降幅高達25%。

國產廠商服務器數量迅猛增加的一個原因是在大型互聯網公司,百度、阿里等正在建設很多大規模數據中心。中國互聯網公司更傾向于采購本土廠商,一方面出于中美信息安全爭端,另一方面國產服務器在性價比上更高。IBM X系列服務器已經受到浪潮“I2I”影響。浪潮的“I2I”指“IBM to Inspur”,強調從產品、渠道和服務等全方位發力,全面搶盤IBM 退出X服務器帶來的市場機會,以實現2014年中國服務器市場第一。

在國產品牌替代國外品牌過程中,金融領域是最難攻破的一個環節,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行業。第一季度,浪潮X86服務器在金融行業銷售同比增長300%,可以說,在中低端領域,國外廠商在金融行業的優勢正在漸漸逝去,但是仍牢牢把持著該行業的高端主機的銷售。面對更加艱難的主機替代,將作何打算。ITValue記者第一時間就如何推動金融領域的主機國產化采訪了浪潮集團副總裁張海濤。

問:金融領域替換是否比其他領域慢一點?

張海濤:相對于通用X86服務器,金融領域的主機國產化替代會艱難一些,因為這個行業的應用復雜性和特殊性。像建行、農行還有大連銀行、鄭州銀行等等,浪潮小型機在這里面關鍵業務已經承擔起來,有些地方還是兩個系統同時并行。浪潮與建行的合作是雙方一起想到推動的,從08年雙方一起產生這個想法,到現在才真正實現建行的主業務系統用浪潮替代。并從總行開始合作,在地市行開始啟動。

金融是主機最大的行業市場,2013年浪潮天梭K1,高端服務器已經在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大連銀行,洛陽銀行實現應用。

問:IBM的金融在各個行業應用,從硬件到軟件的業務和團隊的機制比較完善,且多年打造。如何替代這種優勢?

張海濤:IBM的服務有兩部分,一個是高端咨詢隊伍,咨詢隊伍是IBM自己的。而一些實施和售后服務,如24小時服務、應急維修服務,大部分是他的合作伙伴完成。業務咨詢和軟件的咨詢是IBM業務的核心,在這個層面,浪潮跟IBM還有一定距離,這個差距不是短時間能夠彌補的。

如果講金融信息化和為金融服務,其實中國比美國先進。美國在線銀行幾十萬、幾百萬規模,中國動輒就上億。浪潮在服務方面有兩個優勢,首先國外廠商都是依靠集成商等合作伙伴來服務,服務商是按服務合同,如果這個服務合同不賺錢會換人。浪潮針對大客戶都是自己工程師服務,工程師服務不太計較一個客戶產生多少利潤,不像服務商,服務質量和相應的及時性也有保證。第二,備件是決定相應速度的重要因素,浪潮在國內就有備件庫,沒有備件問題。現在除了西藏沒有,浪潮其他省都有備件庫,在重點客戶那里我們針對客戶有備件庫,所以在這些方面完全沒有問題的。

問:產品安全級別和人才儲備杜絕隱患是怎樣做的?

張海濤:國內產品有安全等級保護,尤其是操作系統方面的安全認證等級高很多。浪潮的K-UX通過了國家信息安全B2等級認證,硬件方面更不用說,很多東西都是自己生產,可以杜絕很多安全隱患。而國外的產品很多都是B1級別的認證。

人才方面,浪潮一直給金融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和IBM的提供不太一樣,浪潮首先是做基礎架構,做基礎軟硬件服務。IBM也提供軟硬件產品,但是以賣服務、賣咨詢為主,從這個角度看,浪潮可以和IBM合作。

問:最近網上有一個帖子——關于國產主機在金融領域能否成功?其中有一個說法說涉及到IBM Z系列的產品,說我們國內的產品自己說自己替代不了,這個帖子準確嗎?

張海濤:金融行業核心系統中全面取代進口設備,不單純是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時間問題,需要一個時間來驗證,來改變客戶應用慣性。

對于銀行來說核心系統可以分成兩類,一個是數據業務,存儲帳戶等核心數據,支持業務交易,要求高可靠高穩定,還有一個業務是高負載能力的在線業務,比如網上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等,在線業務系統的國產化替代相對容易,數據業務的替代則需要一個時間來切換。因為對于銀行來說,數據業務系統24小時不能中斷,切換會帶來技術風險,客戶會很小心,過程也會特別長,僅僅一個切換的方案我們就醞釀了很長時間。

問:現在銀行金融去IOE的需求有多強勁?

張海濤:對于銀行來說需求很旺盛,但是業務特點使銀行的每一步都非常謹慎,需要反復進行測試論證。銀行經過測試越多發現沒有問題,包括銀行之間參考性相比較,逐步推進。國產廠商方面,浪潮需要和更多軟件、數據庫以及中間件廠商共同推動完整生態的建立,才能滿足金融業國產化需求,這也需要時間,從硬件開始替代是第一步。(文/張宇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