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區

美國云VS中國云:中國云的機會不足與機會

作者:ITVALUE / 日期:2014-05-23

在2014年IDC中國ICT市場趨勢論壇上,IDC發布預測稱未來24個月內全球云基礎設施覆蓋區將增長兩倍,而80%的新增云應用將托管在包括AWS、Azure、google等在內的6大PaaS平臺上。

在整個ICT趨勢預測中,云計算始終被視作影響移動化、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和應用發展的關鍵力量;中國云服務市場規模也因為增長迅猛而被反復提及,截止2013年底,中國云服務市場規模已經達到7億美元。但與美國云服務提供商相比,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發展仍遠落后于美國市場。IDC分析師從投入產出比、效率、利潤空間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更清楚的看到中國公有云服務商的不足與機會。

1,美國在公有云的建設上比中國早5年,目前仍處于持續投資的階段;而中國的公有云是最近兩年才開始大規模的投入資金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所以中國與美國相比,中國公有云服務商目前的投入產出比并不高。

2,美國公有云的自動化率和使用率相對更高,技術上能夠實現更迅速的收放計算資源,軟件定義數據中心的普及程度也高于中國,相比之下中國公有云的效率更低。

3,中國公有云如今還主要停留在IaaS層面,與PaaS和SaaS相比,IaaS的規模占到68%之多,這意味著中國公有云服務商現在更多的只是賣硬件,中間的利潤空間并不高。如果中國公有云服務商不能說服客戶把核心應用也放到云端,只保持現在單一的贏利點,在沒形成規模效應前,中國公有云服務商的競爭力并不明顯。

4,在中國公有云服務跟美國公有云服務經營模式差異大的情況下,中國公有云服務商的機會來自于與第三平臺技術的結合、滿足行業對公有云的需求,以及重視中間渠道商。

5,驅動中國公有云市場發展的力量有三波。第一波是移動互聯網,截止2013年底中國移動終端設備量已經超過10億,這推動了后端云的發展;

第二波力量是行業對云的需求,比如一架飛機從起飛到降落將產生30TB的數據,這些數據未來都需要實時傳回航空公司和波音公司,諸如此類的需求會驅動整個航空業對行業云的需求,而這才是推動公有云發展演變的關鍵力量。(文/韓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