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TVALUE / 日期:2014-03-06
【4問】 大家怎么看微信的企業應用?
話題發起人:李圓 ITValue主編
蔡文剛(敦豪全球貨運(中國)有限公司 IT 總監):微信應該比微博在企業中更容易應用,因為受眾可控。作為虛擬團隊的溝通方式,或者和客戶溝通的渠道都可以。如果可以和QQ直接交流就更贊了。
鄭連剛(春秋航空 信息技術部總經理):微信是個好東西,絕對顛覆性的平臺。春秋航空通過微信平臺秒殺機票,效果非常理想。
吳迪(東北亞煤炭交易中心 總裁助理):關于微信的企業應用,我認為:在微信飛速發展的今天,應用微信開發企業軟件是很吸引客戶的,尤其在產品營銷領域。關鍵是要加強微信的安全性保障,防止企業信息的外泄。
侯原新(深圳市基本生活用品有限公司 IT Manager):由于微信已經形成極大的用戶規模和極強的用戶黏性,生活服務類企業(如餐飲)以及零售品牌公司已經開始通過微信與客戶與新加入的客戶進行互動。互動形式包括:1、以二維碼為入口,配合贈送禮品的方式吸引新客戶加入,通過這種形式可以降低用戶擁有成本;2、品牌公司可以通過在微信發送信息給關注者,對感興趣的商品信息或商品功能,消費者可以進一步了解,甚至通過微信訪問wap網站,實現線上交易功能;3、另一個思路是品牌公司將自己的APP應用與微信融合,將通過APP應用所形成的交易或商品評論,發送到微信中朋友圈。
張少杰(廣東駿豐頻譜實業有限公司 MIS部總監):微信在企業中的應用的優勢: 1、 多平臺:同時支持iOS、安卓系統、Windows Phone等系統,不用開發多個版本,降低開發工作量; 2、 通訊費用低:通過走流量的方式,費用基本免費,以后收費再說;3、開發費用低:客戶端微信程序是免費的,而且微信開發接口免費公開,PHP語言的開發有一些經驗的程序員可以承擔主要的開發,不用太高工資;4、 用戶數量巨大。
企業應用微信的主要陣地在微信公共平臺,目前多用于以下幾個方向:客戶服務平臺、宣傳平臺、企業數據收集平臺、企業員工自助查詢平臺、其它應用。
【5問】 CIO怎么看“去IOE”?
話題發起人:李圓 ITValue主編
朱東(北京殷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首席架構師):大數據帶來的新一輪IT基礎應用平臺分疆裂土開始了。總體上看,人類社會在IT等技術的驅動下,正在實現加速裂變,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正在迅速變得與過去不同,而且這種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樣,作為支撐IT運行的基礎必然也會面臨快速變化的需求和壓力。
牛文甫(廣東吉之島天貿百貨有限公司 信息系統和商品管理部經理):集中式數據庫系統會逐漸成為業務的瓶頸。
方迅(蘇州諾華制藥 IT Head):實現去IOE也需要一些基本條件的,這些條件決定了必然是企業里面對數據庫應用排名兩個極端的企業才會考慮的。一類就是阿里這種,應用到極致,轉MySQL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并且可以吸引到MySQL的人才,至少在轉型上人才儲備是夠的。另一種就是應用很低的企業,對成本非常敏感的企業,也是轉MySQL的一大主力。
張京生(廣汽菲亞特汽車有限公司 信息技術部副部長):這是一個好消息;基于互聯網的新的數據管理方式,大數據、云計算,將大大減少對個別硬件-數據庫的依賴程度。
馬紹秋(華夏幸福 信息流程總監):打造靈活支持業務擴展的高效應用和無限擴展的數據庫分庫能力,似乎正成為一種趨勢,在該趨勢和架構下,傳統的超強硬件和軟件特別是數據庫,似乎正在失去其固有優勢,再考慮到成本等,似乎“去IOE”將不可避免,除非IOE的價格更親民:)
鄭文金(唐山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知識總監/信息公司總經理):云服務會顛覆性改變傳統系統支持方式,是技術發展帶來去IOE的大趨勢。政府主導的安全導向,未來應該也會成為動因之一。
陳孝毅(杭州華三通訊技術 信息技術總監):去IOE,其實核心還是DB,還是應用。企業IT自己走這步還需要時間。需要看到外部供應商環境的成熟。更大可能是在新應用領域去嘗試,或者未來基于SaaS模式下的實現。
【6問】 IT戰略的變化如何與時俱進地
順應內外環境的變化?
話題發起人:高峻(Schindler AP CIO AP):
發起人觀點:20年前的IT,10年前的IT,5年前的IT,今天的IT,未來1年,3年,5年...這當中外部環境有了巨變,IT自身從技術到成本也有了巨變,IT戰略也是一定在不斷的更新,如今的企業不單單要看質量,效率,成本,還要看柔性,看看大家有沒有什么經驗和心得可以分享?
朱磊(紅星美凱龍·建設事業中心 執行總裁助理辦公室-信息主管):個人狹義的理解:再談IT價值? IT對工作效率提升、對流程有優化、提升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能可持續發展、能夠掙錢、能夠經營。 感覺上好像偏離了IT的本質,實質上確實把數字化和現實更深的進行了融合。 一個二維碼能開啟線上線下的商機,那指紋定位不是第二門了嗎。 工具在每個人的手中應用效果完全不同,從能用,到好用,到用好,到商機,循序漸進。
蘇全安(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T副總監):現在商業的變換比之前快好多,IT系統的建設,靠實施外購的專業的管理軟件,已經很難滿足公司的需求,現階段的難點就是如何快速滿足業務的管理要求。
高峻(Schindler AP CIO AP):所以IT也得看韌性。
傅妮婭(Schaeffler Manager of Shared Services & EDI):要適應時代變化,IT本身要有足夠flexible的平臺。否則,大象想轉個身都難!
高峻(Schindler AP CIO AP):平臺是個問題,人是另一個問題。
李超群(上海錦江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CIO):IT在未來的價值不僅是滿足業務的需求,而是改變和升華原有的業務,甚至產生新的業務模式。
杜智興(資訊經理人協會 常務監事):觀察,思考,要敢面對挑戰,建立團隊一同創造新感動。
【7問】如何確立信息化建設的技術路線?
話題發起人:李洲(廣東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總監):
發起人觀點:本人2013年提出了新的路線:走以企業自身管理創新為牽引,以自我主導的個性化全定制的實現方式,建立基于Web的統一開放平臺,各業務系統通過可插播的方式集成,平臺同時向移動Web開放接口的技術路線。現有的業務系統(異構系統),通過WebService與平臺集成。大家對此路線的優劣有何看法?
彭志喚(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 副總監):“先固化再優化”,個人不建議對成熟系統進行過多的個性化定制開發,用戶的需求并不一定正確,也不必一味遷就用戶。對IT系統建設,按照“業務第一、設計第二、技術第三”的原則進行,我不會也不可能要求所實施系統完全符合我的技術路線,java也好、.net也好,C/S也好,B/S也好,能解決業務需求即是好系統。你所提的太理想化,不可能實現。
方迅(蘇州諾華制藥 IT Head):系統的建立還是要一分為二來看,商業系統的好處是成熟穩定,該有的都有,自己開發可以在界面、用戶體驗、習慣上有明顯的偏向。更多的定制當然能在用戶那邊拿到更多的好評,但是核心的東西是否穩定,用戶變更是否能被系統支持,未來業務變化是否能沿用現有系統,很多東西靠一次開發解決不了,除非這條路變成一個長期的過程,或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這也是很多公司選擇商用軟件的原因,用戶體驗對老板來說不是排第一的,能否帶來效益(流程優化,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創新等)才是最核心的。
鄭文金(唐山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知識總監/信息公司總經理):如果是單體企業,進行平臺化的定制開發應該沒有問題;如果是集團企業,難,不建議你這么做。
丁春海(國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管理高級經理):我覺得這種方式的難點在于資源的成本,資源的可獲得性。現在找一個能符合質量及成本要求的開發合作伙伴并不容易。另外,這種方式可能形成的輿論風險及工期風險,你是否能控制也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