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錫璋 / 日期:2013-08-20
互聯網為人類生活帶來具大的轉變,從獲取信息、商業營運、傳遞服務、日常生活以至人與人聯系,都在不斷變革。社會和經濟體系緊隨互聯網的演變,從信息型走向知識型,再推展到智能型的社會。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并且將會繼續壯大,信息技術正在主導社會和經濟發展,協同各行各業的發展步伐。
在2012年6月,全球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已經超過24億,是2000年的5倍。中國的互聯網用戶高達5億6千8百萬,占全球用戶的42%。根據eMarketer的預測,到2013年,全球的B2C電子商貿銷售額將會達到1.3兆美元,亞太區將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B2C電子商貿銷售市場。當中,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電子商貿市場增長是最快的。現時世界有三份之一的人口為互聯網用戶,而且今年會有10億人透過互聯網進行交易。新的網上付款渠道也會持續增長及發展,流動電話付款將成為網上交易的大趨勢。在日常生活上,從網上觀賞劇集或電影,或以互聯網作股票買賣或銀行交易已是一種習慣。
互聯網的普及影響著每一個人、每項商業和每種行業,「互聯網化」已成為社會現象。現在,市民經常采用互聯網處理公共服務;如果要取得各類信息,只須透過智能電話或者是平板計算機上網查看;公共Wi-Fi無線上網服務已遍布各處角落;云端運算正在改變商業的運作模式,使它更具彈性、服務可以因應需求,使到商業變得更有競爭力。我們日常購買書籍、衣服、日用品、機票、保險、預訂酒店及餐廳,都可以足不出戶,用互聯網搜尋信息,進行預訂和交易,真是非常便利。客戶的售后服務和保養,也可以透過互聯網存取信息,服務因此更簡易快捷。流動應用程序推陳出新,為用戶帶來另一個互聯網流動平臺,隨時隨地,利用流動互聯網及智能電話便可以進行尋搜、取得信息、預約、交易以至付款。商業服務也因此變成更流動更靈活,大大增強了企業的營運能力和效率。互聯網可說是機遇,亦是企業競爭之手段,能夠運用互聯網創造區別新業務模式,便可在這具大的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
互聯網的發展受很多因素所推動,分別為:信息技術的基本建設及負擔能力、消費文化、投資意欲、教育、法律、誠信、和應用。這多種因素相互推動,締造互聯網化的發展。
第一、信息技術的基本建設及負擔能力。信息技術的基本建設是推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電訊商、寬帶網絡商的投資;電纜的設施;Wi-Fi熱點的裝置,云端運算和物聯網的技術發展,各方面聯合成為信息技術的基本建設。除了先進、完備的電訊基礎設施和穩定的電力供應和電訊服務,信息技術和電訊服務更要能讓消費者可以負擔。開放的市場政策、價格低廉和創新的服務,合乎經濟效益,才是促進互聯網發展及流動通訊普及的一大要素。中國開放4G牌照,預期國內的三大電信網絡營運商明年的無線基礎設施總開支,將達到112億美元。
第二、消費文化。成熟的互聯網文化,良好的消費模式和守法的使用規則,是使互聯網能夠普及的要素。各種新的多元化用戶服務,必須要保障消費者,使他們可以安心。隨著科技發展,消費者均傾向高科技。至2013年6月,中國移動電話普及率為87.1%,移動電話互聯網用戶達八億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有一億八千萬戶。而現時香港的流動滲透率為229%,使用2.5G/3G/4G用戶達一千萬,住戶寬帶用戶超過二百二十萬。現今用戶多樂于采用互聯網,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又能迎合新一代的生活方式。商業用互聯網已被視為必須,是吸納新一代客戶的必爭途徑,云端運算和物聯網的技術應用也隨之增長迅速。
第三、投資意欲。各持份者投資互聯網的意欲,是推動發展的另一要素。高度經濟自由、優良的商業環境、加上低廉稅率,讓信息和資金自由流通等,均能吸引投資在信息技術業,使它蓬勃發展。
第四、教育。讓市民學習互聯網的應用,增進社會各界對科技的知識,科技教育成為基本的要素。大陸、臺灣和香港許多城市,正發展數碼以至智能城市,讓市民和學生都能應用互聯網于日常生活之中,成為知識型社會,拉近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成為高科技的智能城市。
最后,法律、誠信和應用。良好的法律架構、尊重知識產權、認識網絡安全措施,以及建立完善的法律、良好而有誠信的作業模式、準確適時的物流管理、堅守數據保安,以客為中心和方便使用的應用接口,這些都是促進互聯網化的要素。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以及香港的「電子交易條例」等,均能讓電子交易在適當的法例法規依據保障下,可以穩妥、可靠安全地進行。網絡及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保障互聯網的誠實使用和信息安全,是保持使用網絡者的信心至為重要的一環。我們必須從不同的渠道提高公眾對網絡保安的認知,以能適時應付網絡不法營商和盜取資料的威脅。
互聯網的成功發展有賴各界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是需要各持份者包括政府、信息技術及產業界、學術界、科學研究院、商業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創造成果,讓各界得以享受互聯網為社會、商業和個人生活與工作帶來的益處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