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由用友長伴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 朱明生發布 / 日期:2011-02-21
拜訪某公司高管,閑談間提到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并且高壓力狀態成為普遍現象。壓力不是存在于某個企業,而是所有企業,甲方有、乙方有;國企有、民企有、外企有。壓力不是存在于每個人,而是所有人。
他們舉了三個小例子。一個是一工作壓力狂大的商務人士,坐飛機到了北京。下了飛機后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來是干嘛的,于是又飛回去。
第二個例子是一白領女士,負責公司市場推廣和公關。有一次她安排了一場宣傳活動,嘉賓都到齊后,突然發現忘記請老板了。
第三個例子,是看心理門診的人增多了。
這幾個例子不必深究它們的真實性,它們只是描述了現代人一種共同的感受:我們已經邁入高壓社會。
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每個人所應苦苦追尋的,不應該是高官厚祿,而是合適的定位。這讓我反思CIO的出路問題,難道CIO一定要做成CEO才是正途?我以前的觀點是否錯了?也許,做一輩子CIO,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是你最熟悉的工作,這樣的工作,也許最能給你帶來價值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同意朱總的觀點,現在確實是高壓的社會。
現在的生活成本好高(房價不用說了,其他的啥都在漲),高壓力有時候就意味著高薪,或者說想要高薪不得不選擇高壓力的工作。
我還算不上"CIO",但正向著"CIO"的目標邁進!如果可能,我會做一輩子的CIO。
——廣東中迅農科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長 黃山
明生提到“看心理門診的人增多了”,我覺得情況正相反,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以前曾想轉型做一個心理咨詢師,但總覺得中國的市場沒有形成,所以一直下不了決心。
——江蘇道吉面料有限公司信息部經理 杜建成
現代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重視硬件不重視軟件,造成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的心理成熟程度嚴重落后于物質的發展。所謂“壓力大”也正是這種社會的心理不成熟的“癥狀”。
我也認為正如杜總所講,看心理門診的人太少了,實際上現在從小學到中學、大學的教育就是嚴重缺少這部分內容,造成這個社會的年輕人還沒有進入社會就有心理上的嚴重缺陷。
更加可怕的是,這個病癥遠沒有引起這個社會足夠重視,還沒有看到改變的希望,正如杜總講的,中國的市場沒有形成。
——廣汽菲亞特汽車有限公司信息技術部副部長 張京生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叫《地頭力》,作者是日本人。書中有個定義:壓力=領導的期待-你的能力,壓力大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提升自己能力,接近領導的期待;另一方面,多匯報溝通,理解領導想法,有時需要降低領導的期望,因為領導總是充當大膽設想的角色,小心求證的只有CIO去做。80/90后承受壓力的能力差,其實關鍵點還在于溝通。
——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IT科技術支持系系長伍仲秋
剛看了一篇文章《中國人為什么不幸福》,摘錄如下:
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了3次調查,其中,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
社會心理學家們對現代中國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有以下七點原因:
1.老愛比較。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2.缺乏信念。在經過20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后,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3.不善于發現陽光面。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面,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
4.不知道奉獻。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曾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于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么”、“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累。
5.不知足。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欲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6.相互不信任。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現在的人越來越傾向于“右腦”思維模式,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于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7.過于焦慮。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于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計算機中心主任 陳金雄
以下內容曾在某個論壇上發過,跟明生的這個話題非常切合,也摘錄如下:
其實人的職業發展應該是非常多元化的,當一個好的CEO應該很成功,當一個好的專業人士如藝術家、工程師、律師、醫生應該也是很成功的。至少在醫院里一個好醫生的職業壽命遠遠超過院長的職業壽命,而一個好醫生的受尊敬程度一點都不亞于相關領導,而且還是發自內心的,當然在一個官本位濃厚的國度里,有一官半職的現實好處確實多些,但是暫時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其實能把CIO做成職業化,做成CIO,也是不錯的選擇。有次會議上有個從CIO轉型到CEO的所謂成功人士本來報告做得不錯,但最后一句話“希望下次CIO會都變成CEO會”聽了非常不舒服,我心里在想,如果這個社會沒有CEO,可能回到封建社會。如果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CEO,不知是什么社會,會不會回到原始社會?
至于從CIO往CEO轉型,其實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在自己的單位通過不斷地轉型變成CEO,另一個途徑是到一定程度自己創業,一樣可以成為CEO。
其實當個CEO很容易,自己花點小錢辦個公司就可以了,而真正當個CIO可不那么容易,各位CIO門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計算機中心主任 陳金雄
如果這個崗位能讓我做到退休(65~70歲),我更愿意安安靜靜、專注的做這個我擅長的崗位。
不過進入IT行業,始終有強烈職業危機感,在企業做了8年,來來往往身邊人換了很多,越發覺得做到退休這個目標非常有挑戰性,是不受己控的。
CIO的職業規劃影響要素之一:企業環境、資源。
——廣東祈福集團電腦部經理 何雪峰
明生提了個好問題,這里分享下哲學家的觀點:每個人只要做應該做、能夠做、喜歡做的事,就比較容易快樂。
——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總監兼信息化應用管理部總經理 許明
不妨容我也現身說法一番:
1)我應該業余研究哲學——因為IT需要哲學作為補充,如果我是專職搞哲學的,我也會業余搞點IT----否則,不論是IT還是哲學,只深入其中一項,都會讓人抓狂,幸福感消失;
2)我能夠業余研究哲學——因為我雖然一直不大富大貴,但至少自己和一家人衣食無憂,以我的聰明才智,搞搞IT基本是小菜一碟,用30%的智慧就足矣,再用20%的智慧足以對付職場煩惱,剩下50%的智慧,業余研究哲學和其他自己喜歡的東西正好;
3)我喜歡業余研究哲學——因為我體會到,象我們這種搞IT的,既不要造電腦,也不要發明操作系統或數據庫或編程語言,工作特點其實也就是哲學的、邏輯的、人文的、政治的,哲學上通了,一通百通,于本職工作有益無害,相輔相成;
所以,我覺得自己一直很快樂,很幸福。我也希望有機會以某種方式,讓天下不快樂、不幸福的人快樂,幸福起來——讀懂了尼采,什么問題都沒有了。
——江蘇道吉面料有限公司信息部經理 杜建成
不幸福或許還有一個原因,想的太多。如果心里只有一件事情,埋頭去做,應該是很幸福的。
——IT價值聯盟發起理事、《商業價值》雜志出版人 劉湘明
班門弄斧了,CIO的職業規劃,我從偶像陳忠和身上總結了幾點:
1.良好的心態,隨時都樂呵呵的;
2.年富力強時,做好教練,培養年輕人,分析問題,指導解決問題,看著年輕人自己解決問題,與團隊分享喜悅,共擔痛苦;
3.隨著年齡增長,隨時做好下課的準備;
4.下課以后,隊伍出現問題時,有人說,如果XXX指導在的話……;
5.下課以后,游走民間,傳道授業解惑,當民間教練;
——海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總監 齊春曉